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商周时期 , 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 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 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玉雕的品种 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 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中国的 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工 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 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 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民间多以核桃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 之用。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 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 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 花篮、罗汉等题材。
确凿见于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是明 代之物。《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 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 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 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人魏学洢作《核舟 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虞山(今苏州常熟)核雕 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 人物栩栩,舟棹如画。
浓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猪可能是我国江南地区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
商、周时期雕塑文化—青铜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的河南二里头文化现象。与原始陶塑
的性质一样,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也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雕塑,是用于祭祀、生活、乐器、兵器、工
具等方面的实用器物。这些大量的青铜器为奴隶主所占有,也是某种统治、权威、财富的象征。
浮雕:是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 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 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现代社会,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 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
漆雕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也叫剔红, 其技艺始于汉,唐。 工艺流程极其复杂。 制漆、制胎、打磨、做里退光等等,过程 繁复,用时很长,因此大型漆雕也极其昂 贵,在古代也一直是皇室贵胄的陈设品。 漆雕是一种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纹 的技法。元、明时期传入北京。经漆雕艺 人们的辛苦钻研,漆雕技艺逐渐完美成熟, 漆器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北 京漆雕与湖南湘绣、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 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多年来, 漆雕以其独特的工艺,精致华美而不失庄 重感的造型受到海内外漆雕艺术爱好者的 青睐。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 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 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 美理想的艺术。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 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 新进步。不同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 有很大变迁;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赶求, 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在制约着石雕创 作的发展演变。石雕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 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更是形象生动而又实在的 人类历史。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 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 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 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 中为“精细木工”。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 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 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 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采用自然形 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 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 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
蛋壳雕塑的创始人是来自临漳县漳潮村的 农民艺术家张海军。他平时爱写、爱画, 从艺20多年,研习山水、人物、花鸟等各 类绘画和书法,并潜心研究自创了蛋壳雕 塑、彩绘、镂空的绝技,荣获河北省蛋壳 彩绘大师,邯郸市蛋壳雕刻专业大师等荣 誉称号。
汉族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 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 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 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 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 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 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 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 “根艺”。
铜雕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 刻、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铜雕艺 术主要表现了造型、质感、纹饰的美,多 用于表现神秘有威慑力的宗教题材。铜佛 像就是其中的一种。铜雕产生于商周,是 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手法制作 的一种雕塑。铜雕艺术主要表现了造型、 质感、纹饰的美,多用于表现神秘有威慑 力的宗教题材。如佛像等。
二是装饰部分的雕塑,它们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现,如盖钮、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现。
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肃大地湾出土的陶瓶人头像,可谓中国早期人物雕塑的开端,作
三是小型动物或人物捏塑,这种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体小巧,带有
春秋晚期雕塑文化—殉葬陶俑。的墓葬已大量使用陶俑替代人殉葬。山东林淄的出土陶佣只有10厘
米左右,外表加施彩绘。此外,在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还发现有木雕人俑,形体概括、
简练,注重体快的整体效果。这一类殉葬品都为“明器”,有些在制作上比较粗糙。
春秋、战国雕塑文化—建筑装饰。建筑中使用的配件或装饰,这一类作品最常见的是瓦当,一般都有 各种纹样的浮雕,以动物、云气、几何纹为主要内容。随着手工业的发达起来,专门对铜、玉、石、 古、木进行加工的行业明显比以前分工更细,并有专门管理“百工”的人员和机构。 秦代雕塑文化—兵马俑。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马俑和铜车马。秦 始皇吞并六国以后,建立秦王朝,雕塑题材更加贴近生活,从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独立。秦代承 袭了春秋战国的朴实,作品趋于写实。秦汉时期的总体雕塑风格比较恢宏,强调力度和气势。 汉代雕塑文化—石雕群艺术。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具魄力的一个时期,自秦朝统一中国,一直在 盛衰变化中持续了四百余年。 三国、两晋、火星电竞南北朝雕塑文化—砖雕艺术。这一时期,中国的雕塑艺术全面发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 像艺术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以墓葬为目的的雕塑也从另一条 道路走向繁荣。 隋代雕塑文化—石窟造像。隋代佛教为思想统治的主要工具,大力恢复被北周武帝毁坏的佛寺和雕像。 炀帝继位后,造像之风更盛。隋代的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济南玉函山石窟等处。其造型上的主要特点是,普遍较前代更为健硕, 体态丰满。 唐代雕塑文化—佛教造像。唐代的雕塑艺术,与前代的形式几乎相同,主要体现于宗教造像、陵墓随 葬。在材料运用上除石雕、木雕、陶瓷外,还大量使用夹苎、铸铜等工艺材料。 宋代雕塑文化—佛教雕塑。宋代雕塑在样式、手法上虽然有新的发展、创造,但失去了前朝同类作品 雄健伟岸的气概。另外,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为主要特征的俑,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在同 时期整个雕塑艺术中所占的地位,都远不及前朝那样重要。 元代雕塑文化—佛道雕塑。元代的雕塑艺术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6 的 时代,蒙古族统治者很重视手工业,雕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冰雕,是一种以冰为主要材料来雕刻的艺术 形式。同其他材料的雕塑一样,冰雕也分圆 雕、浮雕和透雕三种。冰雕塑与其他材质的 雕塑一样,讲究工具使用、表面处理、刀痕 刻迹,但由于它材质无色、透明,具有折射 光线的作用,故此雕刻出的形象立体感不强, 形象不够鲜明。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汉族 民间工艺美术。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 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 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而象牙雕刻 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 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 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象牙与一般的牙齿不同。其表面没有珐琅质 覆盖。非常怕酸。强酸可以将它腐蚀,弱酸 亦可使其软化。如将象牙放在醋酸中浸泡, 就可使之变软,再用刀或其它工具,旋以雕 刻加工,往往就事半功倍了。
中国原始时期雕塑文化最初形态是陶制品。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
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造型源自文库样的陶器,为中国雕塑的多向性发
中国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态是陶制品,它与其实用价值密不可分,从工艺手段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以
一是以动物外形为器皿,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鹰鼎,高36厘米,以鹰身为鼎体、以二足为三
透雕:去掉底板的浮雕则称透雕(镂空雕)。把底板去掉,从而产生一种变化多端的负空间,并 使负空间与正空间的轮廓线有一种相互转换的节奏。这种手法过去常用于门窗栏杆家具上,有的 可供两面观赏。 按其功能分类折叠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出现不同的分类形式:有三种基本形式:圆雕、浮雕和透雕。
圆雕:就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 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与抽象的,户内与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与非着 色的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甚至于静物;材质上更是 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
以骨骼作为载体的雕刻艺术,骨雕的历史悠 久,在1982年于陕西西乡县何家湾出土的骨 雕人头像距今约6000多年,是目前我国发现 现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为研究我国骨雕 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骨雕人头像比较完整, 五官位置比较准确,制作手法古朴、粗犷, 神态憨厚庄重。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以极其 落后的生产力,在同严酷的大自然进行搏斗, 从而谋求生存时,就地取材,创造了这件作 品,尽管稚拙古朴,却表达了一种对祖先的 崇拜。
雕塑是许多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 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人类还处 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历代的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 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 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